各处室、二级学院:
2022年重庆教科规划项目申报工作已启动,现将《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22年度全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的通知》转发给你们,今年仍实行限额申报,申报名额待教科规划办公布后另行通知,请各单位作好申报安排,积极组织老师申报,于2022年3月31日前提交系统(http://61.186.207.8/),学院将根据申报情况再推荐上报。(因系统于15号才开通,现将去年的申报活页和设计论证下发先填报,待系统开通后下载新的模板填报。)
科技服务中心
2022年3月3日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2022年度全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高等学校,市教委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和《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围绕加快推进皇冠428428娱乐娱城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破解新时代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着力提升教育科研服务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经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现将2022年度全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设立
(一)课题类型
本年度全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设立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和教师教育专项课题,其中教师教育专项课题设立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重大、重点课题按照《2022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重点课题指南》(见附件)所列研究题目申报,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自拟申报课题题目。
(二)研究周期
各类课题研究周期一般2-3年,原则上不超过3年。
(三)资助标准
本年度继续对重大、重点课题予以经费资助,重大课题拟立项5项,资助标准为5万元/项;重点课题拟立项100项,资助标准为1万元/项;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不予以资助。教师教育专项重点课题拟立项10项,资助标准为1万元/项;一般课题不予以资助。
(四)立项评审
本年度课题立项评审按照申报课题类型,采取分类单独评审,分类确定立项比例,适当兼顾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类型结构比例和照顾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
二、申报条件
(一)重大、重点课题申报人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博士学位,能够担负起课题研究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责任;
(二)一般课题申报人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学位;
(三)青年课题申请人属于高等学校的须具有博士学位,属于中小学(含幼儿园、中职学校、研训机构等)的须具有硕士学位,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7年4月30日之后出生)。
本年度仍实行限额申报,申报指标分配另行通知。
三、申报程序
(一)课题申报人通过登录“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管理系统”(网址http://61.186.207.11/,以下简称管理平台)进行“个人注册”,经各区县教育科学规划办和高校、市教委直属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以下简称二级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即可在线填报。申报人可从管理平台下载《申请书》和《活页》,先做好“课题设计论证”等相关准备,待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后在规定时间内直接在线填报;填报好后,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管理平台导出《申请书》,加盖单位公章后,全文扫描在一个文档中,跟PDF版本的《活页》一起提交到管理平台上。
(二)二级管理单位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核工作,把加盖公章的《申报数据汇总表》扫描件和在申报限额之内审查合格的《申请书》《活页》在管理平台上提交,超过申报限额的申请材料不能提交。
二级管理单位须按照《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规定,严格审核申报人资格、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课题组的研究实力和必备条件等,在管理平台上提交所有材料均视为审核同意,无需在《申请书》上加盖二级单位公章。凡发现申报人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及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将取消5年申报资格;发现二级管理部门审核把关不严,将扣减次年申报推荐指标,直至取消二级管理单位次年申报资格。
四、申报时间
(一)本年度课题申报系统将于2022年3月15日零时至4月10日24时上线开放,逾期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受理申报。
(二)课题申报人网上材料提交截止时间为4月10日24时;二级管理部门网上审核提交截止时间为4月20日24时。
五、申报要求
(一)重大、重点课题申报名称须与课题指南题目和序号保持一致,不得自行更改或添加副标题。其他类别课题由申报人按照课题类型自拟课题名称,注明课题类型代码,鼓励开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自拟课题名称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简明,避免引起歧义或争议,一般不加副标题。
(二)作为课题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不作为课题负责人只作为课题组成员最多可以同时参加两个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
(三)已承担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但尚未结题的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本年度课题;已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及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立项的课题,不得以同类课题重复申报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四)今年试行无纸化网上申报,具体见《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上申报操作指南》(管理平台下载)。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定于3月14日14:30举行在线培训,具体培训事宜另行通知。
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联系人:徐老师 63853100
李老师、刘老师 63853119
申报系统技术咨询联系人:谢老师 63853100
文老师 15281072408
附件:2022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重点课题指南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3月1日
附件
2022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
重大重点课题指南
2022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指南10项,拟立项5项;重点课题指南200项,拟立项100项;“教师教育专项” 重点课题指南10项,拟立项10项。旨在对皇冠428428娱乐娱城市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为教育科学决策及时提供政策建议。本次申报重大重点课题原则上不得更改课题指南题目。具体指南分类序号和研究题目如下:
一、重大课题(共10项)
A001.“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A002.集团化办学改革推进重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
A00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策略研究
A004.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指标和深化路径研究
A005.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庆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研究
A006.新时代重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A007.重庆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A008.新时代基于国家人才战略需求的人才选拔体系研究
A009.重庆市大中小学教材建设与管理经验和策略研究
A010.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重庆乡村教育振兴有效衔接研究
二、重点课题(共200项)
(一)基础教育研究(60项)
B001.重庆市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路径研究
B002.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重庆市普惠性幼儿园布局规划与动态调整研究
B003.深化学前教育教研制度改革研究
B004.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入学准备研究
B005.小幼衔接背景下幼儿入学适应研究
B006.双向互动视域下幼小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B007.乡村振兴背景下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智能化培育研究
B008.新时代中小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
B009.中小学生德育表现性评价研究
B010.“五项管理”背景下的中小学生发展状况研究
B011.“双减”背景下学校课程教学体系重构与实践研究
B012.“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B01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布置优化研究
B014.“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效能提升研究
B015.“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提升策略研究
B016.“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校学科督导研究
B017.“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实践研究
B018.国内外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比较研究
B019.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核心素养测评研究
B020.中小学OMO混合教学模式建构与应用研究
B021.中小学学科课程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B022.基于教学行为分析的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B023.中小学校办学活力激发的体制机制研究
B024.重庆市中学招生制度改革深化研究
B025.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研究
B026.中小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B027.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B028.新时代重庆市中小学美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B029.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践研究
B030.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效性策略研究
B031.重庆市普通中小学托管帮扶机制研究
B032.重庆市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研究
B033.重庆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策略研究
B034.重庆市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实践研究
B035.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20年重庆实践与经验研究
B036.重庆基础教育国际化战略与路径研究
B037.重庆市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B038.基于5G+智能技术构建基础教育智慧生态的路径研究
B039.重庆市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B040.各省市基础教育评价政策比较研究
B041.重庆市中小学“民转公”成效评估与深化治理研究
B042.新时代民办中小学发展路径研究
B043.《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背景下的中小学生家长教育内容与路径研究
B044.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社会介入研究
B045.“一区两群”基础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B046.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路径研究
B047.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市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B048.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B049.乡村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发展研究
B050.深化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B051.“素养为本”的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研究
B052.中小学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B053.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建设研究
B054.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研究
B05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研共同体制度构建研究
B056.区域教研联合体建设与实践研究
B057.基于深度教学的教师关键能力培养研究
B058.特殊教育融合发展与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B059.特殊教育“医康教”结合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
B060.重庆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研究
(二)职业教育研究(50项)
C001.职业教育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策略研究
C002.西部职业教育基地“产城职创”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C003.职业本科教育创新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
C004.重庆民办高职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C005.职业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研究
C006.职业院校创新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与路径研究
C007.职业教育“三全育人”体系构建有效模式研究
C008.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实施成效评价研究
C009.职业教育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C010.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有效性研究
C011.重庆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优化研究
C012.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研究
C013.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有效模式和路径研究
C014.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型基地的有效模式和路径研究
C015.校企共建“双师”教师培养基地的有效模式研究
C016.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行有效机制研究
C017.职业院校智慧教学模式研究
C018.“双高”院校建设绩效和经验研究
C019.高职专业群建设成效与推进机制研究
C020.职业教育特色现代学徒制实践案例研究
C021.职普融通特色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C022.中等职业学校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路径研究
C023.职业教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C024.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研究
C025.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C026.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研究
C027.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有效机制研究
C028.职业院校教师分层分类培养机制研究
C029.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有效模式研究
C030.中等职业教育优质学校及优质专业建设路径研究
C031.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创新实践路径研究
C032.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深化研究
C033.重庆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路径研究
C034.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C03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C036.重庆职业教育适应“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C037.“鲁班工坊”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研究
C038.构建“育训并举”办学格局的制度保障研究
C039.职业院校传承创新重庆非遗传统文化的有效模式研究
C040.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研究
C041.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C042.职业教育高质量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和应用研究
C043.职业院校基于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C044.新时代中高职学生评价体系一体化构建研究
C045.重庆“职教高考”改革实践研究
C046.世界技能大赛与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制比较研究
C047.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理论和实践研究
C048.新时代职业院校美育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C049.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C050.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创新实践研究
(三)高等教育研究(50项)
D001.“十四五”时期重庆高校布局研究
D002.重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政策支持研究
D003.重庆高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D004.重庆高校教育发展规划的执行研究
D005.重庆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与路径研究
D006.重庆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D007.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成效评价研究
D008.民办高校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路径与策略研究
D009.新发展阶段重庆高校人才管理机制研究
D010.重庆高校新型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D011.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D012.新时代重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脉络与实践方略研究
D013.高质量导向下重庆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效应测度研究
D014.高质量导向下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资源空间结构变迁及效应研究
D015.新发展阶段重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
D016.新时代重庆高校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D017.重庆高校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D018.重庆高校校史的“红色基因”研究
D019.面向2035的高校高质量“三创”教育研究
D020.重庆高等教育“放管服”模型与框架研究
D021.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招生模式改革研究
D022.重庆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D023.以教育新基建助推重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D024.智能时代重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
D025.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D026.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D027.新发展格局中重庆高等教育功能与贡献研究
D028.新全球化趋势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D029.重庆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深化研究
D030.双循环格局下重庆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D031.新时代背景下重庆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研究
D032.大学生美育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D033.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D034.重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研究
D035.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研究
D036.重庆大学生阅读空间建设研究
D037.重庆民办高校教师发展研究
D038.重庆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比较研究
D039.重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机制研究
D040.重庆高校落实习近平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的路径和举措研究
D041.课程思政融入理工科课程教学的标准化研究
D042.新工科拔尖人才全过程精细培养实践研究
D043.重庆本科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D044.高校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与创新产出关系研究
D045.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D046.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D047.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校艺体类招生专业考试内容、标准、办法及保障机制研究
D048.人口转型下各国高等教育体系变革历史与比较研究
D049.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的高等学校合作发展战略研究
D050.高等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策略研究
(四)综合教育研究(40项)
E0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育策略研究
E002.重庆贯彻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典型案例研究
E003.重庆市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
E004.新时代立德树人新要求系统化落实机制研究
E005.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炕使428428娱乐娱城惶寤ㄉ柩芯
E006.重庆市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实施策略研究
E007.重庆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实施策略研究
E008.新时代学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E009.重庆市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策略研究
E010.教育信息化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策略研究
E011.新时代重庆市现代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E012.“一区两群”教育协调机制建设研究
E01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E014.新时代重庆市教育科研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E015.新时代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全链条质量监测研究
E016.“破五唯”背景下第三方教育评价的公信力研究
E017.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评价改革一体化构建研究
E018.以大数据智能化技术促进重庆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E019.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研究
E020.以数字化转型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与评估体系研究
E021.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E022.重庆市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E023.重庆市新高考招生录取数据分析研究
E024.基于教育考试大数据的评价及应用研究
E025.新高考制度下最低控制分数线划定保障机制研究
E026.普通高考艺术类专业考试考评分离研究
E027.构建生育、养育和教育一体化保障政策体系研究
E028.社会深度转型背景下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E029.重庆市家庭教育负担对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机制与政策研究
E030.优秀传统文化在预防未成年人罪错行为中的运用及价值研究
E031.后疫情时代老年教育城乡一体化策略研究
E032.重庆城区教育培训市场协同治理研究
E033.中外人文交流实验区建设策略研究
E034.创建“三训合一”国防后备力量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E035.智慧社会建设中重庆市社区价值观教育与养成研究
E036.重庆市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与干预研究
E037.学校美育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有效供给研究
E038.大中小学文化自信一体化培育研究
E039.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研究
E040.重庆教育开放协作战略与路径研究
三、教师教育专项重点课题(10项)
F001.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深化研究
F002.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创建研究
F00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研究
F004.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与路径研究
F00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协同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F006.跨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协同体构建研究
F007.新时代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研究
F008.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建构研究
F009.中小学教师自主选学模式研究
F010.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一对一”帮扶发展模式研究